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代重农开始,这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意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才能够考虑到后面的发展。但谁能想到曾经农村人口遍布的我国,现在却出现了严重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而这种现象每年都没有好转的迹象。
所谓的农村空心化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农村空间中出现了空心分布的情况,简单点来说,就是农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老年人妇女儿童留守人数越来越多。
而现在青壮年的离开已经成了常态,并且越来越多老年人妇女儿童也逐渐从农村搬出,很多村庄里的人数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空城”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呢?
据悉,我国城镇人口比率从一开始的不到5%到现如今高达60%,也就是说现在超过一半的人都集中在城市之中,而这样的现象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
从上个世纪末期截止到2018年,我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就已经高达3亿。这样人口比例的移动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而出现这样的情况还要归功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虽然说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但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产结构逐渐由农业转为工业以及制造业,这两个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非常多。
而且和农业生产相比,从事工业生产或者是制造业生产拥有的收入是比较稳定的,毕竟一般的农业收入基本上就是靠天收。每一年的收入和那一年的农作物产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那一年风调雨顺收入就会是稳定的,但如果出现一点点天灾人祸,那一年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人开始涌入工厂和制造业岗位,尤其是青壮年从农村来到城市,希望在这个城市中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青壮年出去工作,一般都会长时间不回农村,没了青壮劳动力的农业活动就无法开展了,越来越多农村女性也为了能够拥有更好的收入,来到城市中打拼。随着越来越多人收入上的改变以及生活上的稳定,就会接上自己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一起来到自己的城市定居下来,这样一来农村人口就会逐年下降。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学子也从农村中走出来,毕竟城镇的教学资源和农村的教学资源天差地别,越来越多人明白学习和文凭的重要性,所以会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自己和孩子都会来城市中生活学习。
而那些通过高考成功考入的城市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会选择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那些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毕竟这些地方和农村相比较起来,有更大的平台等着他们。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我国的农村空心化现象。
那么我国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就彻底没救了吗?并不是。我国在三农问题方面的专家关于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带来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农村空心化这一问题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农村空心化并不存在,而人们所认为的空心现象只是大众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定义,并且在他的观点中认为有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那肯定会有人愿意从城市中走到乡村进行发展。
城镇和农村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人口流动情况发生,因为每个人的观点不同,对发展的见解也有所不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为了更好的收入以及更高的生活条件。而随着农业再次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人也会注意到农村发展中的潜力。
而这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现象,也是城乡结合的一种,并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国家也在政策上做出了改变,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发展,带动当地经济。随着人们观念上的改变,很多人知道农村所带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和现在许多欧洲国家的新农场经济来看,大多数农场的负责人都是城镇市民,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这种模式,可能在不久以后也将适用于我国。其实,我国逐渐饱和的城镇人口让城市的发展增加了不少负担,而大家对城市生活逐渐失望后,会会考虑回农村生活,只是行动的人很少。
这主要还是源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以及资源破坏等问题的影响,让人们对农村生活的发展有所顾虑。如果我国真的想解决所谓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就要必须解决农业生产中设备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将日常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并且对我国一些土地资源的浪费也要做出相应改变,毕竟人们如果真的要回农村生活,所依靠的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农业生产方面,所以保持土壤的健康以及土地的规划都要全面考虑。
其实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以及生活品质的追求,让大家不再执着于城市生活,毕竟城市压力那么大,如果条件允许还不如回农村生活,而这一想法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年轻人对未来规划的参照。毕竟我国土地广阔,农业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生存之本,重视农村发展将成为以后我国经济规划的重中之重。那么对于农村“空心化”,你怎么看呢?
农村“空心化”问题,该怎么解决?
往城市涌入的人变多,农村“空心化”成常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